日本對食品中的放射性核素制定新限制標準 | |||||||||||
日期:2012-5-25 來源:www.rcmfp.cn | |||||||||||
日本對食品中的放射性核素制定新限制標準
2011年3月東日本大地震時,日本并未對食品中的放射性物質可接受水平制訂任何法律約束限制。然而,地震事件后,日本政府發現因福島第一核電站泄露而導致牛奶和菠菜受到了核輻射污染。在設置了食品輻射水平臨時標準值后,在《日本食品衛生法》(Japan Food Sanitation Law)的基礎上,日本厚生勞動省(Ministry of Health, Labor and Welfare ,MHLW)對多種食品設立了新的允許輻射水平,其生效日期為2012年4月1日。
世界各國人民都擔心日本在發生核事故后輻射污染會對環境和食物鏈產生一定的影響。碘-131(I-131)和銫-137(Cs-137)是釋放的主要裂變產物,人類若在其長期影響下可能會導致癌癥。
碘-131比銫-137更容易通過空氣傳播,但是其半衰期只有8天。而Cs-137的半衰期則長達30年。銫-137可長期直接吸附于空氣顆粒物或沉積于土壤上。這兩種反射性核素都能聚積于植物、水果、蔬菜和農作物中。當它們被動物或人類攝取后可導致不安全的食物供應鏈。
據悉,在福島核電站事故發生后,根據《日本食品安全法》第6章第二節,食品輻射污染的臨時標準限制(食品安全部門2011年3月17日第0317-3號通知)于2011年3月17日發布。日本厚生勞動省于2012年3月15日修訂了臨時限制標準部長條例(日本厚生勞動省第129號、第130號通知,食品安全部門第0315-1號通知),即以下表格1所示,新標準限制已于2012年4月1日生效。2012年3月19日,新條例被納入歐盟第284/2012號法規。
表格1(歐盟第284/2012號法規)
日本法規食品中的最大水平(BQ/KG,貝可/千克)
|
|||||||||||
|
[返回上一頁] [打印本頁] [返回頂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