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驗機的發展歷史 | |||
日期:2011-6-21 來源:www.rcmfp.cn | |||
試驗機的發展歷史 拉力試驗機 點擊進入了解 1884年Bauschinger J.(包辛格)在驗證Whler疲勞實驗時,發現了在循環載荷下彈性極限降低的“循環硬化”景象,引入了應力—應變遲滯回線的概念。但他的任務事先人們并不注重,直到1952年Keuyon(柯楊)在做銅棒實驗時才把它重新提出來,并命名為“包辛格效應”。 20世紀初葉,開端運用金相顯微鏡來研討疲勞機制。1903年Ewing J.A.(尤因)和Humfery J.C.W.(漢弗萊)在單晶格鋁和多晶格鐵上發現了循環應力發生的滑移痕跡,指出了疲勞變形是由于與單調變形相相似的滑移所發生。1910年Bairstow(拜爾斯托)研討了循環載荷下應力—應變曲線的變化,測定了遲滯回線,樹立了循環硬化與循環硬化的概念;并且還停止了順序疲勞實驗。在此時期,英國人Gough H.J.(高爾)在疲勞機制的研討上做出了很大奉獻;他還停止了彎—扭復合疲勞實驗,研討了彎—扭復合應力下的疲勞強度;并在倫敦出版了一本巨著《金屬疲勞》。 1929年美國人Peterson R.E.(彼特遜)對尺寸效應停止了一系列實驗,提出了應力集中系數的實際值。1929年—1930年英國人Haigh B.P.(海夫)對高強鋼和軟鋼的不同缺口效應做了合了解釋。 1945年美國人Miner M.A.(邁因納)在對疲勞損傷積聚成績停止了少量實驗研討的根底上,將Palmgren J.V.(帕姆格倫)1924年提出的線性累積損傷實際公式化,構成了著名的Palmgren—Miner線性累積損傷規律(簡稱Miner規律)。 在20世紀40年代前蘇聯的CepeHceH C.A.(謝聯先)還提出了慣例疲勞的設計計算公式,奠定了慣例疲勞設計的根底。 1952年美國國度航空管理局劉易斯研討所的Manson S.S.(曼森)和Coffin L.F.(科芬),在少量實驗的根底上,提出了表達塑性應變與疲勞壽命關系的Manson—Coffin方程,奠定了低周疲勞的根底。20世紀50年代運用電子顯微鏡,給疲勞機制的研討開辟了新紀元。 用概率統計辦法處置疲勞實驗數據是從20世紀40年代開端的。1949年Weibull W.(威布爾)宣布了對疲勞實驗數據停止統計處置的著名辦法。 本公司是國內有較強實力的試驗機生產制造廠商之一,匯集了試驗機行業的優秀尖端人才,生產的機器性能穩定,測量精確,深受廣大用戶的喜愛。歡迎各界朋友蒞臨濟南辰達試驗機制造有限公司參觀、指導和業務洽談。 |
|||
|
[返回上一頁] [打印本頁] [返回頂部] |